茂名日报电子版
这里是具有14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凉古郡,这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这里是巾帼英雄岭南圣母冼夫人的故里,这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所已走过81年光辉岁月的“育师摇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81载薪火相传,该校始终坚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训导,以“献身教育,兴我中华”为己任;坚守“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师范教育办学特色,并实现了科学协调的跨越式发展。至今,该校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近4万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先后被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的执行单位”、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茂名市作风建设优秀学校”、“茂名市先进集体”、“茂名市优秀学校”等殊荣。
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学科建设日臻完善
81年来,该校始终目标如一、方向坚定,那就是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经过一代代高师人的辛勤耕耘、奋力拼搏,该校已发展成为“全省培养和培训小学教师的主阵地”。近几年,该校根据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迅速建立起以系为主的管理体制,学科建设日臻完善。目前,该校设立了中文、英语、数学与计算机、社科、音乐、美术、体育等7个教学系,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学前、地理、历史、现代教育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共10个师范类教育专业,以及计算机、文秘和商务英语等3个非师范类专业。招生也由过去面向全省高考3B线录取提升到面向全省高考3A线录取,生源充足,学生素质良好。此外,该校还积极拓展办学渠道,与华南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自考课程班,设有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学前等7个师范教育类专业,在读学生1200多人,学生的毕业过关率平均高达70%,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的毕业过关率超过90%。如今的高州师范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30亩,校舍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在校教职工近300人,在校学生共5200多人,教学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雅,学校已从原来的中等师范院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师范专科院校。
崇尚师德,铸造师魂,两代师表共同成长
81年来,该校数迁校址,几度易名,历尽沧桑。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高师人始终秉承“崇教厚德,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高州师范”四个大字和师范教育办学宗旨也从未改变。转制升格大专后,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该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继出台了《高师人标准》、《高师人十不准》来规范师生的道德行为。与此同时,该校还致力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是千方百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二是高薪外聘短缺专业人才;三是掀起教科研活动高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五是开展“青蓝工程”,促使年青教师迅速成长。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在校内形成了“学风浓郁,师德高尚”的良好氛围,使“两代师表”共同成长,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教学名师”等。目前,该校专任教师中有5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全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为100%,研究生学历为28.9%,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2.7%,师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该校教师科研水平也不断提高,现有地市级以上立项课题68个,其中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12个;发表论文260多篇,获奖论文200余篇。2007年,该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研究》实验基地学校。”此外,该校的毕业生更是赢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他们扎根农村中小学,安教乐教,兢兢业业,扎实工作,被社会誉为“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优秀教师,很多毕业生由于工作出色而成为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有些甚至走上了领导岗位。
培养技能,发展个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81年来,该校始终能把学生的技能训练、个性发展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坚持 “教师基本功天天练”,从课程开设、制度管理、教育实习等环节加以贯彻落实, 努力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人员到位、检查到位)。教学管理部门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一机两语三笔字”(一机:计算机;两语:国语、英语;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试教、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使用等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实践技能。学校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和20多个见习、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立体的成才环境,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从教能力。今年该校继续创新实习模式,密切配合省教育厅开展的农村教师置换顶岗培训项目,派遣毕业班学生到农村小学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农村教育一线中服务、成长。
此外,该校还设有27个学生社团,是粤西地区社团活动最活跃的学校之一。这些社团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园地。许多学生正是在这一平台上燃烧激情,放飞梦想,才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特别是作为全国明星文学社的“青年文学社”,更是学生们圆梦的地方。他们从《画沙》、《鉴水潮》起步,成了小有名气的“校园小作家”,走出社会后成为写手、诗人、小说家,更有不少佼佼者“写而优则仕”。
注重技能、发展个性,使该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也使该校毕业生成为广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优秀人才。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插本考试、上岗考试、普通话等级测试和各级各类的竞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专插本考试,录取人数年年创新高,今年又有126名毕业生被本科院校录取。此外,还有多人获全国书法比赛奖、广东大学生校园舞蹈大赛奖、广东省大学生才艺大赛奖和广东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奖等。尽管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因为该校历届毕业生都具备“思想素质高,基本功扎实,工作能力强,发展潜能大”的优势,就业率均达98%以上。
传承历史,创新模式,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祝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该校充分发挥先进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着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身心健康、情趣高雅、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的同时,积极响应建设广东文化强省的号召。
一是创新大学文化活动模式。学校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创建既有传统意义,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校园体艺节为主体,以纪念“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和“校庆庆祝活动”为内容的两个系列活动为辅助,以新生开学校史教育周、社团活动巡礼周、文明礼仪服务周三项活动为配合,以时政理论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鉴水博学讲坛”和校园文明建设四项活动为推动,以教师基本技能活动月、英语文化活动月、秘书节文化活动月、校园文明活动月、体育竞技活动月五个活动月为统揽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与特色,成为本土校园文化建设长盛不衰的品牌。
二是突出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植根于社会实践的沃土之中,注重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近年来,该校累计派出近400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5600多人次到粤西地区厂矿村镇,开展扶贫支教、文艺下乡、家电维修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关注校园、关注文明”志愿服务主题月、“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行动周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该校艺术教育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放歌茂名颂党恩――茂名市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南粤校园党旗红大合唱比赛”、“百歌颂中华大合唱比赛”、“高州民兵预备役纪念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慰问湛江南海陆战旅大型文艺晚会”等社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近,该校还荣获了茂名市“书香校园”的称号。尊师崇德、敦品励学,在高州师范校园蔚然成风。
统揽全局,加快步伐,办学条件不断优化
近三年来,该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带领师生锐意改革,加快建设步伐,对照高校办学条件,高标准、严要求,实现了校园“四化”建设,一是实现了学生宿舍公寓化,先后建成和改造学生公寓5幢,建起省级达标食堂1座,安装了学生宿舍热水供应系统;二是实现了校园生活数字化,开通了带宽1G的校园网和大学无线城市,建设了专业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校园一卡通,安装了治安监控系统;三是实现了基础设施优质化,学校“三园”(桃李园、丹青园、乐韵园)的一期工程建设已圆满完成,学校“如意门”如期竣工,海珊堂修缮完成并投入使用;校友捐赠的名树已枝繁叶茂;四是实现了教育教学现代化,全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建立了集微格实训室、规范书写与书法训练室、少儿形体舞蹈训练室、数码音乐教育训练室、地理教育实训室、办公自动化系统训练室、数学建模实训室、美术基础教育实训室、音乐基础教育实训室等功能室于一体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
该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三个三”的良好局面,即“三个确立”:确立了“把高州师范学院办成省内外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确立了“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管理、质量、队伍、文化、民生”五大工程的发展策略;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招生人数年年新突破,专插本人数突破100大关,历届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8%;发生了“三个大变化”:制度大完善、环境大优化、质量大提高,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如今,该校已成为一个理念先进、管理严格、环境优雅、设备完善、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充满人文气息的求学胜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兴国”的进军号角,广东省结合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也做出了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决定,茂名更是全力推进“滨海发展战略”大开发。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该校全体师生正奋楫前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推进“管理、质量、队伍、文化、民生”五大工程,加快实现“一年一台阶,五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宏伟蓝图,努力为广东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和茂名市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把高州师范学院办成省内外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网址:http://mm111.net/mmrb/data/20111130/html/8/content_1.html